人物要“说人话”

最近几年,基本不看电视剧了。因为经过全国影视行业从业者的努力,悬疑拍成了童话,抗战拍成了武侠,武侠拍成了科幻,科幻拍成了av。目光所至,现在的抗战神剧日本鬼子普通话都是过二甲的,不是帅哥都没法入党的。

不过今年都说要献礼嘛,电视剧版《大决战》如期而至。说真,毕竟经典的电影版《大决战》在先,我可以说是抱着极大的期待去看的。结果,我可以说是开着鲱鱼罐头的心情去看完的。

非要概括一下的话,该剧就是很多导演的一个共性问题,两个字:

手欠。

高导演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想再多折腾点什么。而且一言不合就开始扯淡,还专挑没卵用的话题扯,扯淡是一门语言艺术,

哎您说对了,讲究的是胡、说、八、道。

此剧有百年大庆背景在,有电影版珠玉在前,更有海量的文史甚至音像资料可供参考。主创团队不尊重历史,不做详细资料准备。全剧到处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和自我创造。

艺术创作并非不能自由发挥,但起码要有自洽的逻辑。塔山阻击战这一段,于和伟饰演的101决定不动用总预备队,刘亚楼冲着他喊,林总,你真要把兄弟们都打光了吗?

台词难道不用符合自己身份吗,我党我军高级将领称呼基层指战员为兄弟,这是人民解放军还是威虎山上的土匪?

还有一场战斗戏里,开始前指挥员喊了战斗中要一点两面 三三制 几个战斗原则,镜头一转又拍成了密集冲锋。101能气得从温都尔汗跳过来抽导演嘴巴子。

戴笠和总理交锋是什么鬼?你也配!你是六期学生,周公是建校时期的政治部主任,资历天壤之别,你老老实实的立正敬礼就完事了,还敢说和总理是老相识了?谁给你惯得?在政治部主任面前装什么大尾巴狼。去问问混的最好的一期胡宗南,他敢不敢在总理面前装X?

而且我党这边的领袖,人均要比国党胖一圈,五大书记一个比一个油腻,某军事领导人,胖得连军帽都戴不上!这叫什么事,这还是革命队伍吗?不影响我党的形象吗?

说完我方人物,再说敌方,也塑造得一塌糊涂:

老蒋格局再小,年轻时也在上海滩混过,中年也当过北伐军总司令,后来还当了一国领袖,他的格局小,是在国家大事上小,而不是在场面上的小,居然荒唐到和一个无名服务员计较,指责她不该放辣椒,这是蒋介石吗?

刘涛演的究竟是宋美龄还是宋庆龄?看她阻止老蒋打内战,理由居然是共党组织完善,信仰坚定等溢美之词,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要投共呢?一辈子双脚离地的宋美龄,会这么宣传共党?

杜聿明给老蒋说,刘峙能力不够啊。这种话是你杜光亭能说的吗,你咋不上天。

还有这个卫立煌。

恕我对这样的“卫立煌”无法认同,我猛一看以为是刘峙。

这是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含强渡怒江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的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吗?

槽点太多,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导演对党史、军史、战史的不懂(可以这么说,无限趋近于0)那么我们暂且可以按下不表,文艺工作者嘛,不要求个个是军史专家,但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条原则,你作为文艺工作者不能犯吧?

是什么原则呢?

人物要“说人话”。

我曾经多次讲、反复讲,在剧本创作和表演中,最重要的就是“说人话”。

什么是说人话?那就是说你这个人物角色该说的话。

果党司令该说什么话,解放军战士该说什么话,老农民该说什么话,创作者心里要清楚。

这样观众就不会“跳戏”。

戏剧创作是要展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核心就是真实。

真实!真实!真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看看,这就是电视剧版《大决战》的台词,还特么用敬语呢……

那什么是说人话呢?

“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把突破口撕开”,这才是一个指挥员应该说的话。

关于这点,教员已经讲的很明白了: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出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出造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为什么会有这种“黄百韬说我军好”雷人的台词出现?黄长官,你确定不是我党潜伏的地下党员吗?何基沣、张克侠都没你这么直白。

其实,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不是台词的艺术,当你看一个影视剧里台词多的不行,你基本上可以弃剧了。

宁可把雷人台词硬塞给果党司令,也要突出zz正确,这种严重违背艺术创作原则(人物说人话)的行为,只能说明:

第一,导演表现力不够,只会用演员台词来表达,而不会有效运用镜头语言、场景细节、后期剪辑、演员行动来表达,说白了就是功底不行;

第二,某些审片领导思维水平不行,因为他们只有看到台词才能读出核心思想,而读不懂其他表达方式。

无台词表演,却真正动人心魄,直击观众内心。这就是戏剧啊!

戏剧是行动的艺术,不是台词的艺术!

想听台词的艺术,请去听相声评书,那才是语言的艺术。

 

一个追车而进的行动,一个因病痛而下蹲的行动,一个因疼痛满头大汗而又泪中含笑的行动,焦裕禄的光辉形象立刻直击观众灵魂。

一个跟拍镜头,突出人物主体;一个动静结合,人物纵向运动、火车横向运动,交代人物空间关系;一个越肩远景+特写镜头,两个人物的关系和内心世界一览无余。

 

需要台词吗?这就是导演功力!这就是镜头语言!这就是演员行动!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前几天看见这部大决战的报告显示近四成观众选择倍速观看该剧,该剧的制作团队竟然质疑现在的观众在「赶什么」?

我天,就你们拍的这种货色还有脸质疑我们为啥得倍速看,各位从业人员心里没点逼数吗?

倍速看剧,是因为影视剧拼命注水,所以只能用倍速看剧的方式,把水挤出来再看。

节奏拖沓,情节冗长,内容乏味,台词寡淡,人家三部电影就能解决的问题,你们灌水灌到49集,一集剧原速播放,去上个厕所再回来,剧情还能接的上,根本用不着倒回去,倍速放也一样。

你看了一集之后跳一集,去看后一集,剧情依然能接的上……

剧情进度如此缓慢,还有脸问大家为何倍速看?

电影版《大决战》有人倍速看吗?《大明王朝1566》有人倍速看吗?《雍正王朝》有人倍速看吗?

不仅不能倍速看,反而还要时不时暂停,回放,反复揣摩,都不说演技,情节和台词了,连人物背景处的匾额和对联都是有嚼头的。

菜是原罪,怨不得观众。

这跟生活节奏没有屁关系,作品好就是好,烂就是烂。

要是吃个屎还要细嚼慢咽,这不是人,是狗。

最后还是以教员讲话收场吧。

“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顶 (2)

评论 0

置顶文章